语言能力一直是国际生留学生涯的绊脚石。不过,作者认为,虽然使?第?外语对话对国际?来讲并?易事,他们却不该因此望而却步。 相反,他们更应该利用国际背景这个不可多得的特质,成为 lab 里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托福和大学英语是两回事?
我刚到美国的时候,即便托福?语刷到了不错的分数,仍然连点餐的敬语都不会?。在第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基本和美国朋友处在两个交流频道上?说?话,上课也只能回答一些 fact 类的问题。当时的我完全不相信自?己可以融?任何一个官?方语言为英语的组织。
到了?一下学期,我和来自加州的舍友选了一节一样的课,她从我们助教那里联系到了一个 RA 面试,并最终拿到了这个机会。我当时深深被她这种主动 “reach out”? 的精神所影响,打算试图冲破语言桎梏,开始在校园寻找类似的机会。
一个勇敢的人或许得不到全部但一个胆怯的人什么都得不到
非常凑巧的是,?周之后,?理课助教向全班发出了消息,说我校?理学部?正在招收 RA,我丝毫没有犹豫,直接发邮件去询问详细信息。
助教发出的 “招聘启事”
很快,发起该项?的博士生回复了我的邮件,
并要求我发送简历以进行第一轮筛选。我当时非?;牛梢运滴彝耆恢栏萌绾涡醇蚶?, 而且初来乍到,我也没有任何经历可以放进简历。但是由于博士生也在邮件里面说,没有相关经历并不是一件大事,我最终还是照猫画虎弄出了一份简历,并和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约了一个 meeting,修改了我的简历,随后回复了邮件。
除了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的基本格式的调整(格式问题失之毫厘差之千里,一定要仔细),?作人员还修改了我措辞?面的问题,像 “in charge” 这种程度?常强的词汇最好可以用 “organize” “censor” 这样具体且谦逊的词语。最后,在活动和?作描述?面也要尽可能精炼,也就是说,既要抓住?作的内核和价值,又不可赘述,是需要反复推敲和斟酌的?个部分。(如想获取简历指导请在后台回复“拒绝拖延”)
博?生很快回复了我,给我发来了面试邀请。我疯狂缠着舍友问她的面试细节,舍友说统计课?常重要,可当时的我只有一个 ap 统计,觉得已经凉了半截。她还说就像写 why school 的?书?样,你要告诉面试者,为什么你就是那个独??二的人,你究竟和这个项目有什什么契合。后来我上学校的?站把?理学部?翻了个底朝天,努?找到了不少这个项目和我的契合点。?如这个项目的雏型是 “意识形态对环境?;ぬ榷杂跋臁?,而我过去?八年?直处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,?学又全盘接受了新的教育体制,意识形态的差异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,并很可能在未来研究的课题。
面试当天我很早就找到了规定地点,本想在外?等,结果博?生提前看到了我,?试便提前开始了。面试中,她的确问了我统计的问题,我回答说,我学习过 ap,在国内理科班也有相关积累,并且打算下个学期选择统计课,也算是给出了我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。随后她询问了我对她课题的兴趣,我讲述了我在中国的经历以及来到美国体制之后的思考。
最后,她问了我?个死亡问题 “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”,我当时很懵,尴尬地说请给我点时间我想想,博?生露出母亲式微笑说告诉我没有问题也没关系,回去等消息就好了,我当时?里?凉了半截,加上她说她?试了很多?,我便对自?不抱希望了。
这?需要补充,在后来她跟我提到,迟到是面试?忌,基本上不提前通知的迟到就是给?试判了死刑。的确,从迟到?件小的事里不仅可以看出?个人的时间观念 (对团队合作极其重要) 更能看出这个人对于这份?作的态度。我面试的地方在一栋有几百年历史的楼里,所以花费了很多时间寻找,大家一定不要低估找地点的时间。除此之外,她还希望我们可以尽可能长时间留在 program 里,故选择的都是大??二的学生。所以我也建议?家做 RA 也要尽早开始,?一下学期?二上学期都是比较合适的时间。
出乎意料,在?节我?乎要快要睡着的神经科学课上,我收到了她的邮件
我真的?下子清醒了,瞬间丧失表情管理能力,露出了肆?忌惮的笑容。
因为这个 project 的主题就是意识形态分歧,所以博?生也特地选择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人加入。和我?起做 RA 的有两个女孩子,一个是印度裔新加坡人,在印度俄国和美国都?活了?较长时间,一个是加州?孩,我们跟随的博?生是在新?兰读高中、明尼苏达双城读大学的?本人,?我是?个?生?长的北京人,有时候还会有一位来自以?列,?位来?香港的研究生 RA 来和我们一起开会。我们?个人的聊天就变得极有意思起来,即便是对相同事件的理解,我们的观点也会因为建?基础的不同?不同。在设计问卷时,我们每个人代表了一种填写问卷的人的认知,因此也会对不同地方的措辞、
表述产?生不一样的看法。所以问卷会经历不断的修改,直到最后最小化潜在误解。
因为以色列属于哪个洲颇具争议,以色列小哥一直觉得自己是欧洲人。在一次 RA Meeting 上大家一起调侃以色列小哥,把任务邮件的名字改成了 “你是个亚洲人”。
被录取永远只是个开始
真的开始做研究助理后,才发觉其中的不易。我一开始把这个任务想的太简单了,一下?有点应付不不过来。我们第一周的任务是做 “Ethics training”,?的是保证我们在与被试验者互动的时候不会触犯 “道德条款”,这个训练有?量的阅读和习题要完成,花费了我整整?天,从早到晚,?刻不停。
日后的?作量?较稳定,每周需要读6个?时的文章,写?个?时的报告,再开两个小时的会议,一共接近十小时的任务量。再加上?较困难的选课和其他工作,我经常成为周五周六晚仍然坚守书桌前为数不多的学?。
项目最开始我们做的工作是 Literacy Review,也就是读论文,总结,寻找课题?向。这个过程极为枯燥,但却是必经之路。等到方向确立之后,博?生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她的 project 新方向:美国两党两极化对公民环境?;ぬ鹊挠跋?,以及如何弱化这种影响。 随后我们开始了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报告工作:
一般读完阅读之后,博士生要求我们寻找阅读内容和我们的项目的关联性,有什么结论可以帮助我们开展实验?有什么细节可以证明我们的实验是可行的,是有希望成功的?报告的完成需要建立在对于项目的了解和对文章的理解上,难度的确不小。
再往后就是设计问卷、把实验上传IRB (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)审核,然后 Launch Study。在这些步骤中我们会负责头脑?风暴暴?些问题选项和检查问题格式、typo 等等。
除了了学术?面的任务,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 TASK,比如制作 Info-graph,也就是通过生动的形式展示信息,包括制作短视频、图片等等。但我由于术业不精,只能?直依靠google?步步完成这些任务???学会电脑制作是一件挺 “吃香” 的事情。
在我们参加完期末考试之后,博士生发来祝贺,并且update了项目的最新状态。
暑假我们还会保持线上联系,继续开展工作。
Survive, then Thrive
?开始开会我真的?常懵,虽然说组里只有?个美国公民,但其他?都是英语母语或者在美国呆了五年以上,只有我操着?口浓重的 Chinglish 和?大家结结巴巴地说话。但是我始终把这种挑战视为?种课外提升英语的机会,于是?直在尝试去发表?解并提前准备好要说的内容。加上博?生也会照顾到我们每个人的观点,所以我说的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流畅,更敢于在每周的会议上提出?己的观点,加?讨论别人的观点,从?个 “惜字如?” 的边缘人物逐渐?走到了话题中心。在这个过程里熟能生巧,慢慢就会习惯这样的表达方式。
但话说回来,其实参与学术讨论并没有那么困难,因为大家都在相同的语境里,只要你可以说出关键词,大家基本上就可以理解你的意思,而关键词会在阅读中反反复复出现,记住它们也并非难事??谝粢膊⒉皇鞘裁创笫拢镄畔⒉攀怯镅宰畋局实墓δ?。
博?生告诉过我们,她说她最希望看到的不是我们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,因为这并不现实,如果我们真的可以给出完美的答案的话,那我们完全可以直接去申请博?生,?不是在这里做 RA。她希望我们真的喜欢这件事,真的投?入精力去准备和讨论,犯错并不可怕,倦怠才最可怕。虽然我们?个 RA 在私下会吐槽繁重的任务,但我和印度裔 RA ?直在兢兢业业地完成任务,准时出席会议,给出反馈,她还帮助博??申请到了 1000 多刀的研究经费。?相比之下,另一位 RA 连续迟到、请假、不认真阅读 instruction,最终在学期末离开了我们的队伍。
之后我和印度裔 RA 聊到当时被录取时的心情,我们当时都觉得?己得到这个机会是?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,毕竟我们只是?一?白,有谁愿意给我们这个我们急切需要的敲?砖式 “第一份经历” 呢? 同时我们也都认同,做 RA 并不不是?件轻松的?作,它的琐碎和繁复需要耗费我们大量的精力,所以如果不是真的热爱这个学科,不是真的想要学习 research methodology,不是真的期待在学术领域继续深造, 真的不建议盲?尝试 RA,导致像那个加州女孩一样,给?己和团队都造成了很多困扰。
除了我们本身的喜好,还有很多做事的特质也是做 RA 必不可少的。比如老生常谈的时间管理。上文我说到过一周差不多有十个小时的任务量,乍一听觉得并非很多,的确,如果我们把它均衡到每天去做,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,但拖延症晚期就必然 “只要工作不赶早,周周过得像高考” 了。
但这个学习的过程还是非常令人享受的。体会很深的?点就是睡觉社交和学习的三选?是每个人在大学必须权衡的选择,于我?言是学习和睡眠。我觉得?己的性格并不不是特别外向,适当的社交尚可,过多社交只会让我身?俱疲?!?闭” 作为?种调侃和?嘲,可能带有贬义,但是它对于?些?确实最合适的大学生活?式。
一年之后我再去回想这段经历时,发现只要有?寻找,?有能力胜任,善于发掘和利用?己身上的优点,我们总能找到在大学这个不设限的平台上找到心之所属。成为研究助理只是千万选择中的一个,但是不论是怎样的机会,都只留给那些主动抓住、有所准备的人。
?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 沪ICP备2023009024号-1